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五灯会元跋宝祐元年正月 南宋 · 沈净明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八
安吉州武康县崇仁乡禺山里正信弟子沈净明,幸生中国,忝预人伦。
涉世多艰,幼失恃怙。
本将知命,遂阅《华严》大经、《传灯》诸录,深信此道不从外得。
切见禅宗语要,具在《五灯》,卷帙浩繁,颇难兼阅。
谨就景德灵隐禅寺,命诸禅人,集成一书,名曰《五灯会元》,以便观览。
爰竭己资,及募同志,选工刻梓,用广流通。
续如来慧命,阐列祖圆机,灯灯相传,光明不断。
普愿僧若俗,或见或闻,开悟本心,咸跻觉地,出生功德。
谨用祝延圣寿,保国安民。
次冀施财助力,共获休祥。
普报四恩,用资三有。
劫石有尽,我无穷。
宝祐元年正月旦沈净明谨题。
按:《五灯会元》卷首,一九八四年中华书局校点本。
大慧普觉禅师广录绍熙元年 南宋 · 释祖庆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一二、《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末
大慧先师以无量三昧辩才,秉佛慧炬,洞烛人心。
承学之徒,随说抄录,散落诸方,末后最庵道印法兄裒次编正,总为一集,名曰《广录》,前后颠末,了然无遗。
释迦老子住世七十九年,说法三百馀会,临涅槃时,于金棺中现露双趺,以示迦叶。
迦叶告诸比丘,佛已涅槃。
凡金刚舍利,非我等事。
我等当结集法藏,无令断绝。
道印法兄之用心,与迦叶等,然当时迦叶一言之后,阿难依教奏行,佛之奥义,遍满沙界。
祖庆亲炙先师之日最久,敢不奉承道印法兄之用心,镂版刊行,以广其传,庶几见者闻者同悟真如,佛之慧命永永不绝。
古语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学者当有以亮祖庆附丽阿难之本意。
绍熙元年四月结制日,祖庆谨跋。
童道人立庵 南宋 · 何梦桂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七、《潜斋集》卷一一
至元庚寅秋参政高公提军入长乐境,平九都乱,白莲道人童普兴得一生于万死中。
既而为驱,又复生还。
是虽参政公再生之造,亦惟佛力。
故佛经有云:「我若向刀兵,刀兵自摧折。
我若向镬汤,镬汤自枯竭」。
乃今始信佛不妄语。
其故庵半为兵燬,其存者民复拆而为薪,欲报佛恩无地。
兹有善识童觉定舍庐为庵,舍田地为供,复以普兴为法嗣,将以续佛慧命
普施无量,是心即佛,要是佛会中人相逢不偶。
其自今以往,式引勿替,自一灯传至百灯、千万灯。
东林一会,千古俨然。
至元壬辰中和节潜斋居士书。
开利寺建经藏榜语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鸿庆居士集补遗》卷二○、《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八○
释迦如来为此因缘,出现尘世;
弥勒大士建此宝藏,示迹天空。
眷言四十九年,驾说五千馀卷。
若欲一切处作大佛事,要须诸信士勤转法轮。
况经九死而取经,譬舍全身而求偈。
原夫至圣发四弘之愿,盖为群生渺八风之波。
今既见佛闻经,便好回光返照。
庶续无穷之慧命,永作广大之津梁。
更能透出赵州转处机关,自然会得药山遮眼时节。
无为长老月公塔铭 南宋 · 李流谦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六、《澹斋集》卷一六
临济之传至五祖演公,如河出昆崙,放乎中国,沃日荡空,其浸益大。
有大弟子曰圆悟勤,道愈光显,能师天人。
其所證可,皆龙象杰特,若佛性泰、大慧杲,固已焯焯表著,而平日执巾盂、操杖锡,旦暮乎其侧,微言密旨,得于耳目之所染濡,去而闻于时者尚多有之。
今无为山无为禅院主持僧道月者,盖其一也。
坐昭觉道场,自卿公穹严无不折势貌尊事,而衲子得一容足地,略觇颜色,亦自谓祇林鹫峰,亲授记莂。
师是时已为其侍者,则亦固可见矣。
甘氏,汉州德阳人
,老书生,终右修职郎广安军录事参军
少有奇志,乐空寂,不喜服儒衣。
年十三,依县之东山龙居院僧自乐祝发。
既授具戒,往见正法明,咨决大事,明器之,与语未契。
圆悟归自东吴,遂往从焉。
其始至也,自以未越户限,已豁然省,圆悟印之,自是以心法相付。
未几,圆悟即世,卷包南下,尽行诸方,遇名德老衲,皆刮眦相视,曰:「是法窟中来龙种凤雏也」。
不自厌,更从其掊击,而其豁然者,卒无以异也。
久之西还,挂锡昭觉。
太师萧公振命主保福,地杂贾区烦秽中,居之如在山林。
越五年,谢去,再住长松,未阅朔,会有无为之招。
无为为刹望西南,人争得之,席一夕虚,凡青赤之服者辄涎流波道,独以太王公刚中迫出之。
予时尉灵泉,得檄日一再,皆督予礼遣之者。
时师方领徒丐食旁县,故逗留不乐去。
山中之逆者至,彷徨近境,弥旬无所归。
予譬晓谆数,乃强行。
居七年而寺赫然其最,巨丽瑰壮,若客阁、阿罗汉阁尤雄一山。
师则曰:「彼岂我事哉!
使吾师慧命不断如系,吾当任斯责,彼岂吾事哉」!
乾道三年春得脾疾,七月六日忽索笔书四句偈,端坐而化,寿六十五,腊四十七。
荼毗得舍利数十,分其骨一葬冠鳌山下,一葬龙居之受业院。
度弟子法然等凡十六人。
儒家子,喜读书,有侠气,遇急难勇往不顾,党类道未振,孳孳掖起之。
间出一二偈章,清圆可爱。
大丞相国张公数贻书奖叹,且常祝其为山中留也。
性刚不可屈,在保福时,有连墙拓其巢,几侵寺之半,人谓是额额不可与校,毅然升堂,鸣鼓数之即去。
茶使许公尹摄府事,闻之,亟追还,归以地,而谪侵者。
后数年,邑之吏假牛车于寺,寺厌苦却之,吏恚笞主寺僧,曰:「彼何罪?
逐我可哉」!
遂径去,不复返,帅王公愈高之,故长松、无为皆公特招。
住山有方略,而禁戒严峭,人心服之。
丈室所须,皆取诸褚中,一钱不以累常住。
夜漏尽三鼓犹履声跫然,燎香行道未休,故其徒相视亦不敢惰以嬉。
自号栗蓬庵主,盖志其所得云。
予于里人,丁丑秋始识之于保福,倾盖相契,往往语以佛法大意。
有贵公解《金刚经》,尝举而问之,笑曰:「是钳锤不妙,吾恐使人之不能脱然也」。
予始试吏,年壮褊心,遇触辄不堪。
曰:「子有朗彻灵明者,待之有馀矣」。
予每愧叹其言。
既葬,法然行五百里,持甘君镇所次状来请铭曰:「师之遗意」。
予不敢辞,因按状并以所亲闻见者足之,而为之铭。
铭曰:
阇黎三昧何者是,栗棘全吞不遗滓。
堂堂大用谁抵当,水为逆流山卓峙。
住山非住去非去,老木十围蜩甲蜕。
魔强法羸臂相紾,翳途冲冲颡应泚。
转陶家轮幻佛界,有妙庄严尚其细。
不知其人视其演公之孙勤之子。
代下竺印祭上竺圭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一、《北涧集》卷一○
灵胡为乎,三纲总持,逾二十年,厥问四驰。
又胡为乎,老而不衰,拥半千徒,风从影随。
天台慧命,廪乎一丝。
乃登隽髦,乃振表仪。
分半榻云,举以授之。
有典有则,彼将安归。
日就月将,冀挺倔奇。
盘石安,易累卵危。
谬我不敏,亦与品题。
朅来为邻,隙光借辉。
倏又去我,曾不我知。
克继克承,鱼网鸿离。
人亡人得,又焉楚为。
灵胡为乎,其来鉴兹。
佛印清禅师语录序绍兴八年十一月1138年11月3日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四九、《梁溪集》卷一三九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崇宁间,余侍先公太师守官京师时,佛印清禅师相国之智海,道价特高,学者云集。
先公暇日多造其室,余亦侍行,辱知照甚厚。
至大观庚寅岁禅师迁化,赐塔名曰「真寂之塔」,先公为之作铭,有曰「水滴沤生,云收月白。
都城东郊,塔有真寂」者,铭文之卒章也。
后三十年,岁在戊午,余寓长乐,有前住襄阳双池道腴长老来谒,出禅师《语录》三卷,将刊板以传丛林,求余为序。
追念智海游从,恍如昨日,已阅一世,怅岁月之易流,悼善知识之不可复见也,览读怆然,因序之曰:禅师法名智清俗姓叶氏,泉之同安人
年二十有二出家受具戒,即知有向上事,遍游诸方,参问宗旨,最后见道林祐禅师「举幡风非动,仁者心动;
风铃不鸣,我心鸣耳」之语,因展钵次,有所悟入,以颂呈可其所见,亦作颂以印證之。
自此机锋迅发,禅苑归仰。
初住蕲州五祖山,法会之盛,震于江淮
绍圣中,智海虚席,有旨命禅师住持,再召入禁中对御,升座,举扬宗风,赐号佛印,住五祖、智海合二十馀年。
今此所录,皆禅师平日升堂入室、接引学者机缘语句,发明心地法门,开示佛祖言意,可以利一切而传无穷者也。
余尝观佛祖以心传心,无文字相,不得已而有言句,所以安心治病者,何其简易也。
去本既远,派别支分,传法者拈花摘叶,务为新奇,以相眩惑;
道者口习耳剽,递相模仿,以为饱参,千差万别,不胜其繁,而此道日益微矣。
禅师语句自胸襟流出,不事雕琢,而自然成文,不说义理,而自然契道。
会归有极,中边皆甜,足以发明佛祖之深心,开导后人之正眼。
余知此录之流行有补学者,盖不可为量数也。
道腴行年将七十,以门人之故,久要不忘,能使此录复传于禅师示寂三十年后,亦可谓贤也矣,与夫今之士大夫交游之久,以信义相期,一旦临小利害,反眼若不相识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勉作序以塞其请,盖亦有感于此。
禅师之所履践施设,则先公所作塔铭道之详矣,此不复云。
绍兴八年十一月三日序。
〔附录〕建上天竺天台教寺十六观堂碑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六四、《西湖志》卷一三
上天竺寺始自石晋天福四年僧道翊法师开山。
忠懿王钱因感大士灵异,辟旧基聿新之,名曰看经院。
高宗南迁,迭见祥瑞,万众钦仰,圣驾不时临幸。
乾道元年二月,住持若讷宣对称旨,特补右街僧录
四月,复进左街,上竺录僧事者始此。
特赐御币、金帛,鼎建十六观堂,以为止观之所,极其弘丽。
东宫亲书扁额以赐,曰「超诸有海」。
先是,辩才净法师嘉祐熙宁间两住本山,兼统禅、讲二教,律三宗,赐诗褒美。
东宫复书「归隐」之额,听其退居兴福。
观堂之设,厥功甚伟,圣王之意,恻悯佛法日就湮晦,正欲阐明教观,虔修金光明忏法于智者乍兴之时,以续佛慧命
自谓日逼桑榆,不具纪述,镌勒贞珉,则无以昭示圣明之令典。
时予提举洞霄宫,倩予摭其寺之颠末,以诏来者,知所绍述,不惟表章前圣之殊恩,抑亦振扬如来之坠绪。
愚以西方圣人之教,专以了明心性、出离死生为事。
至汉明帝时方入中,历唐而宋,授受殊轨,惟曹溪顿悟上乘独传心印,其次根器悬绝,各立炉冶,遂有南能北秀之别,枝蔓兴而宗旨微矣。
必也逆溯释迦之正脉,勿以止观宣演为殊科,止以精修默悟为实地。
其他如戒、慧、空、假、中、半满、权实、偏圆、大小之论,至于止观之法,亦有十六之差。
殊不知千柯万叶,本于一根;
千流万派,本于一源,千经万卷,本于一理;
千态万状,本于一心。
心外无性,性外无心。
心即是性,性即是心。
如千江月,处处圆明,不以水之阔隘浅深而现影独殊;
如无尘镜,人人普照,不以貌之黑白妍媸而鉴形少异。
此心性之本无不同,均禀同赋,皆可以成佛作祖也。
如登万仞之山,非一蹴之能至,必繇梯磴而可升;
其行步之疾徐,皆由于足力之强弱,虽到有迟速,其同至于巅则一也。
如涉万里之津,非一息所能济,必假舟楫而可渡;
其登岸之后先,各随其帆穑之备否,虽行分远近,其同济于险则一也。
此犹根器之禀有不同,而顿渐之教所由立也。
如大医王对病用药,在在差殊故;
佛世尊随机说法,种种方便故。
顿者一闻千悟,如真金落火,重镕迭鍊,不损毫釐,真是天生弥勒,不劳心力,到手圆成。
渐者如盲人走路,觅响寻声,全仗指迷,磨杵作针,全凭鍜鍊者也。
学道之人若能不求言于言,而求言于心;
不求言于心,而求言于性;
不求言于性,而求言于空,则空空不已,是之谓真空,言言皆泯,是之谓无言。
三藏灵文,悟后全无半字;
大千法界,个中普现真如。
是之谓大解脱,是之谓最上乘,是之谓真般若,是之谓善知识,是之谓正法眼,是之谓无上觉,斯能仰报朝廷列圣之锡予,重辉祖灯万劫之光明也。
否则,兰若翚飞,徒作心猿之槛阱,窠巢丧魄以昏迷;
筌蹄山积,空劳书蠹之钻研,糟粕入唇而吐去,其不为铁围汤火之俘囚,偏受冥途磔碾之果报者几希。
请各猛加淬砺,免教永堕轮回。
是为记。
按:《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九,武林掌故丛编本。
求僧疏(一)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五五、《渭南文集》卷二四
掀禅床,拗拄杖,虽属具眼厮儿;
搭袈裟,展钵盂,却要护身符子。
伏望尊官长者、达士通人,共燃续慧命灯,不惜判虚空笔,起难遭想,结最胜缘。
向僧堂前喝参,幸离俗谛;
比丘身得度,敢负厚恩。
唐慧悟大禅师墓志铭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徐公文集》卷三○、乾隆《鼓山志》卷九
士有佩服圣道,阐扬师训,进不累于轩冕,退不滞于丘樊,务勤身于济众,不养高以绝俗,其唯仁人矣。
大禅师名冲煦字大明姓和氏
昔者,帝尧光宅天下,我祖世掌天官,保姓受氏,冠冕百代。
在汉则调鼎之重,在晋则专车之贤。
末叶湮沉,徙居固始
先君从郡豪王氏南据闽方,今为晋安人也。
大禅师生禀异气,幼挺玄机,年十有五,诣鼓山兴圣国师出家,即具戒品。
博览经史,雅好文词,郡多俊秀,咸见推仰。
證无为之理,演不言之教,绰为先达,端然妙门。
居城北之升山
于时王氏衰沦,乱臣专恣,淫刑飞语,虐及善人,大禅师杖策去之,适临川郡
中书令宋公齐丘作镇南楚,颇尚空玄,闻师之来,远加延纳。
言意不合,拂衣而行。
下至池阳郡守王公继勋,乡国之旧,宾礼甚渥。
时季唐二叶,像教方兴,嗣君闻其名,召与之语,移晷而罢,眷瞩殊优。
命居光睦禅院,复迁长庆道场,俾与储贰游处,实羽翼也。
后主即位,恩旨加隆,特赐法智禅师之号。
庐山开先禅院者,嗣君所创,真容在焉,命大禅师居之,精严修奉之仪,以申罔极之感。
居数年,召还建康,止报恩禅院,加号慧悟大禅师,名其所化曰智度堂。
精庐栉比,选胜而处,礼秩之数,有逾于前。
出则居奉先道场,入则居净德内寺。
开宝七载夏六月寝疾,旬馀,乃集大众,与论生死之理。
十九日清旦,上疏告辞,后主遣使问之,至则化矣。
享年五十有九,住法四十四年。
其月二十五日,从西域之礼,收灵骨葬于钟山之阳。
礼物官给,中使监护。
至某年月日,弟子省才迁于庐山某所,遵理也。
大禅师风骨秀整,机神颖悟,博该众艺,综以玄谈,王公大人咸所钦尚。
非学释氏者,不能言其道业,徒以倾盖之分,久要不忘,今京师复与才公胥会。
才公以文艺精敏,见重于时,永惟严师之义,愿刊不朽之迹。
嘉其伟志,为作斯铭。
铭曰:
慧悟禅师,释雄之奇。
有文饰己,有道膺时。
生延世宠,没有遗思。
归舟翩翩,九江之湄。
炉峰胜境,莲社馀基。
门人禀训,迁神于兹。
衰翁怀旧,勒铭志之。
无绝,高深与期。
隆国寺碑铭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五
朕闻乾坤缔构之初。品物权舆之始。
莫不借形后土。藉覆穹苍。
然二曜辉天。靡测盈虚之象。
四溟纪地。岂究波澜之极。
况乎法门冲寂。现生不灭之前。
圣教牢笼。示有无形之外。
故以道光尘劫。化洽含灵者矣。
缅夫王宫发迹。莲披超步之花。
神沼腾光。树曲低空之干。
演德音于鹿苑。会多士于龙宫。
福巳罪之偫生。兴将灭之人代。
能使下愚挹道。骨碎寒林之野。
上哲钦风。魂沈雪山之偈。
丝飘法雨。清火宅而辞炎。
轮升慧日。皎重昏而归昼。
朕逖览缃史。详观道艺。
福崇永劫者。其惟释教欤。
文德皇太后凭柯琼树。疏派璇源。
德照涂山。道光妫汭。
流芬彤管。彰懿则于八纮。
垂训紫宫。扇徽猷于万古。
遽而阴精掩月。永戢贞辉。
坤维绝纽。长沦茂迹。
抚奁镜而增感。望陟屺而何追。
仲由兴叹于千钟。虞邱致哀于三失。
朕之罔极。实有切于终身。
故载怀兴葺。创兹金地。
却背邠郊。点千庄之树锦。
前临终岳。吐百仞之峰莲。
左面八川。水皎地而分镜。
右邻九达。羽飞盖而连云。
天府之奥区。信上京之胜地。
尔其雕轩架迥。绮阁临虚。
丹空晓乌。焕日宫而泛彩。
素天初兔。鉴月殿而澄辉。
薰径秋兰。疏庭佩紫。
芳岩冬桂。密户丛丹。
灯皎繁华。焰转烟心之鹤。
幡标迥刹。彩萦天外之虹。
飞陛参差。含文灵而栖玉。
轻帘舒卷。网靥宿而编珠。
霞班低岫之红。池汎漠烟之翠。
鸣佩与宵钟合韵。和风共晨梵分音。
岂直香积天宫。远惭轮奂。
阆风仙阙。遥愧雕华而巳哉。
有元奘法师者。实真如之冠冕也。
器宇凝邃。若清风之肃长松。
缛思繁蔚。如绮霞之辉迥汉。
腾今照古之智。挺自生知。
蕴寂怀真之诚。发乎龆龀。
孤标一代。迈生远以照前。
迥秀千龄。架澄什而光后。
以为淳风替古。浇俗移今。
悲巨夜之长昏。痛微言之永翳。
遂乃投迹异域。广餐秘教
乘杯云汉之外。振锡烟霞之表。
滔天巨海。侵惊浪而羁游。
亘地严霜。犯凄氛而独逝。
平郊散绪。衣单雪岭之风。
旷野低轮。肌弊流沙之日。
遐征月路。影对宵而暂双。
远迈危峰。形临朝而永只。
研穷智境。探赜至真。
心罄元津。研几秘术。
通昔贤之所不逮。悟先典之所未闻。
遂得金牒东流。续将断之教。
宝偈西徙。补巳缺之文。
于时眷彼灵基。栖心此地。
宏宣奥旨。叶方翠于祗林。
远辟幽关。波再清于定水。
朕所以虔诚八正。肃志双林。
将延景福。式资冥助。
奉愿皇太后逍遥六度。神游丹阙之前。
偃息四禅。魂升紫极之境。
悲夫。玉烛易往。
促四序于炎凉。金箭难留。
驰六龙于晷漏。恐波迁树在。
夷溟海于桑田。地是势非。
沦高岸为幽谷。于是敬刊贞石。
式旌真境。其铭曰。
三光照象。万品流形。
人途超忽。时代虚盈。
淳风久谢。浇俗潜生。
爱波滔识。业雾昏情。
猗欤调御。迦维腾迹。
妙道乘幽。元源控寂。
鹫峰遐峙。龙宫广辟。
慧日舒光。慈云吐液。
眷言圣教。载想德音。
义徽往劫。道冠来今。
腾神九域。晦迹双林。
汉梦如在。周星遽沈。
悲缠奁镜。哀深栋宇。
濯龙潜润。椒风韬绪。
露叶朝侵。风枝夕举。
云车一驾。悠哉万古。
乃兴轮奂。实构雕华。
紫栋留月。红梁藻霞。
云窗散叶。风沼翻花。
盖低凤偃。桥侧虹斜。
爰有慧命。英气虚冲。
孤标千载。独步三空。
给园味道。雪岭餐风。
智灯再朗。真筌重宗。
四运周流。六龙驰骛。
巨夜销气。函关启曙。
茂德徽范。微尘表誉。
勒美彼文。遐年永著。
杨少师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九、《省斋别稿》卷六、《永乐大典》卷九一八、《启隽类函》卷五四
班集󲦤绅,廷扬纶綍。
孤棘外朝之位,握钩陈上将之功。
注意加隆,折冲弥远。
窃以周尊祈父,俾专督于爪牙;
命大师,实兼司于环列
盖事权之所寄,宜爵秩之俱高。
矧在熙朝,愈光旧典。
恭惟某官精忠贯日,劲气凝霜。
郤縠之诗书,备寇恂之文武。
早逢兴运,亲结睿知。
昔将坛旌动之秋,屡出平于边隙;
瀚海波平之际,遂入扈于殿岩
肃万旅以无哗,弼一人而有恪。
勋庸久著,资望至优。
将梁三组以垂腰,虽隆异数;
奉世十年之居位,宜有殊迁。
爰稽二公宏化之劳,并懋经武整军之赏。
亚师之新命,仍徼道之旧权。
戟纛遥临,增贲普宁之镇;
土田申衍,益开渝水之封。
用光带砺之盟,式表旂常之绩。
某夙瞻威范,适总军储。
望缇骑于章沟,莫陪贺客;
黄麻奏邸,徒极欢悰。
德光梁世昌嘉泰壬戌八月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三六、《平园续稿》卷四○、《增修云林寺志》卷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大慧禅师住世时,杜撰长老人人谓得其道。
今四十年电灭无馀,唯佛照禅师真朴实头之的嗣,既寿且康,续佛慧命
微斯人,吾谁与归?
梁光远得此颂,藏之二十年,若识本来面目,是名参禅。
不然,予复赘名古纸之后,是结两重公案也。
圜鉴塔铭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九五、《增修云林寺志》卷五、《阿育王山志》卷一一
法不孤起,道不虚行。
续佛慧命,必有其人。
其人谓谁,佛照禅师是已。
师讳德光姓彭氏临江军新喻县人
曾祖崇善,祖尧训,父术,皆乐施,喜释氏,尝籍乡里贫户,计口给钱。
宣和辛丑岁,母袁氏梦异僧入室,有孕生师,骨相奇异,伏犀贯脑。
袁州平山妙应大师伯华者,善相,谓此子他时空门梁栋也。
初入小学,读书十行俱下。
父母继亡,依伯父循以居。
一日,延僧追修,师视佛书若素习然。
绍兴辛酉大慧禅师宗杲南迁过邑,师年二十一,望见曰:「此古佛也,吾安得事之」?
自是有意出家。
后二年,入光化禅院,受业于足庵普吉,研究宗旨,日以精进。
吉还闽,从月庵善果于东禅,服勤三年。
是时,妙湛、佛心、圆觉、乾元、越山诸禅刹名僧相望,师一一咨叩。
江西百丈道震严冷,宝峰择明峭拔,俱入其室。
一日,见饶州天台应庵昙华《送化主颂》,叹曰:「此真临济种草」。
亟往依之。
虽箭锋相直,然碍膺未决。
复从果老沩山
入寂,还江西,谒典牛天游于云岩,见万庵道颜于圆通。
昙华庐山之东林,婺之双林,师皆从之。
丙子岁,闻大慧四明阿育王山,喜曰:「缘法在兹矣」!
已而大彻,慧示以赞,略曰:「有德必有光,其无间隔。
名实要相称,非青黄赤白」。
慧归径山明月堂,师奉事益虔。
遇其说法,坐下争执笔抄录,师一历耳根,终身不忘,有问辄举,其慧解盖天资也。
慧入塔,分坐仰山
乾道丁亥,台守李侍郎浩延住鸿福。
阅五年,徙光孝,郡城大火,寺亦焚荡。
师念灾馀财施必艰,航海过泉州,人竞喜舍,厚载而归,殿宇一新。
自号拙庵,曰:「吾平生多得拙力」。
孝宗皇帝雅闻其名,淳熙三年春,诏开堂灵隐寺,遣中使赐香。
是冬召入观堂,留五昼夜,数问佛法大旨。
师敷奏直截,上大悦,赐福照禅师之号,赠以御颂。
明年再对,进《宗门直指》。
都下劳应接,丐闲山林。
七年夏,上用仁宗大觉禅师怀琏故事,亦以育王处之。
逮移御重华,趣令入觐,漏下十刻乃退。
绍熙四年,改住径山,师力辞。
孝宗曰:「欲时相见耳」。
庆元元年,许还育王,归老东庵,尽鬻锡赉物,直数万缗,置田,岁增谷五千斛,助常住费。
详见陆待制《游记》中。
师尝曰:「佛经有《大报恩》七篇,谓释子尝由孝以极其业」。
乃即水陆堂东偏设位,岁时祀其祖祢云。
嘉泰三年仲春,忽语云:「吾将行矣」。
三月十七日,手写遗表及贻书常所厚者。
二十日晨兴,集众叙别,歛衣收足,说偈而逝。
三日入龛,容貌如生。
造塔全身于东庵之后,请谥于朝,敕特赐普慧宗觉大禅师,塔名圜鉴。
僧腊六十夏。
嗣法者遍满四方,得度者一百二十馀人,名公贵卿多从师,海东国人往往望风归敬。
六十岁,自汴京育王,寿八十三,师始终适同,兹其异也。
八月侍者正玸持遗书来,谓「先师与公幸接乡邻,同受阜陵异知」,以塔铭见属。
其行实则同里兵部章侍郎颖为之。
予闻时节因缘,铁啐啄,从上诸圣不能强为,喻筏刻剑,徒增我慢。
又况对御法语世已流布,得道源流、接物机要丛林门弟各存语录,姑叙住世大略如此。
铭曰:
我闻万生,各具天性。
人有未见,见或未尽。
伟哉光公,宿习戒定。
顿入悟门,遂传心印。
福慧两足,行解兼进。
巍巍孝宗,见圣由圣。
与师晤言,谓发深省。
晚归东庵,不倦接引。
八十三年,报缘已竟。
勿云镜明,昔现今隐。
一物本无,何用照映。
云谷虚,有叩谁
十方皆空,何论销殒?
摘叶拈花,系风捕影。
持问塔中,解颜微哂。
按:《平园续稿》卷四○。又见《佛法金汤篇》(续藏经第二编第二一套第五册)。
再书上杨文公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缁林尺牍》第一九页
知礼谨焚香涤研写书,贡于秘监大檀越:知礼伏念僻居海角,杳隔朝端。
每思摩诘之威仪,屡破禅那之方便。
恭惟秘监大檀越早亲先佛,深證无生,以本愿而熏心,作大臣而护法。
故得儒释双洞,解行两臻。
于习禅阐教之流,起密友至亲之想。
为法之切,究理之精,当代之问,一人而已。
知礼智非深證,行未超常,偶以友僧,达于非善,便赐优隆之遇,特加振发之恩,荐以命衣,旌乎讲业。
虽匪本心之所欲,乃于大教而有光。
仍自妙證之心,特设难思之间,深以发明奥旨,遍令悟解圆宗。
既受击扬,敢无酬对?
实谓将金易麨,殊非如响答声。
岂期辱示长笺,远慰山抱,旨辞稠叠,粉饰过逾。
见深明少室之真风,仰高体灵山之密旨。
是兹超悟,诚谓绝伦。
又轸深仁,重垂敦劝,俾满三年之忏,且留四大之身。
在檀越之爱念,谓必有益;
如鄙僧之揆度,知去乃成。
良由以教照心,历缘验行,虽修三观,未破四魔,虽运慈悲,潜生爱见。
无船救溺,带病称医,既无济度之功,宁有疗治之益?
欲图真化,须云净方。
故依大乘,专修妙忏,托道场之净境,革世务之杂缘。
五悔洗心,一讲熏种,助发无生之观,期明具德之心。
又乘报识之未衰,必于慧命之可策。
恭酬宿愿,决取往生。
盖思现报之强牵,复虑宿殃而熟夺。
乃凭苦行,庶作良缘,用薄解之功,导临终之念。
不灭而灭,等后际以捐躯;
不生而生,彻本源而取土。
四十年而标意,期此克酬;
百千劫之受身,谅皆虚掷。
冀满匹夫之愿,难遵大士之言。
此生觌面虽乖,彼土承颜必遂。
专希外护之力,用副本心之期。
仍念所业教乘,仰托台恩庇荫,使乘乘不断,令处处皆闻。
惟此是系,仰期见允。
知礼书不成字,语不成文,冀表寸诚,匪容假手。
以此叙感,千万之一二也。
伏惟台慈,略赐念察。
不宣。
曾侍郎(一)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七、《佛法金汤篇》卷一四、《径山志》卷八
承叙及自幼年至仕宦,参礼诸大宗匠,中间为科举婚宦所役,又为恶觉恶习所胜,未能纯一做工夫,以此为大罪。
又能痛念无常世间种种虚幻无一可乐,专心欲究此一段大事因缘。
甚惬病僧意
然既为士人仰禄为生,科举婚宦,世间所不能免者,亦非公之罪也。
以小罪而生大怖惧,非无始旷大劫来承事真善知识熏习般若种智之深,焉能如此!
而公所谓大罪者,圣贤亦不能免,但知虚幻非究竟法,能回心此个门中,以般若智水涤除垢染之秽,清净自居,从脚下去一刀两段,更不起相续心足矣,不必思前念后也。
既曰虚幻,则作时亦幻,受时亦幻,知觉时亦幻,迷倒时亦幻,过去现在未来皆悉是幻。
今日知非,则以幻药复治幻病。
病瘥药除,依前只是旧时人。
若别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公深思之。
但如此崖将去,时时于静胜中,切不得忘了须弥山放下著两则语,但从脚下著实做将去,己过者不须怖畏,亦不必思量,思量怖畏即障道矣。
但于诸佛前发大誓愿,愿此心坚固,永不退失,仗诸佛加被,遇善知识一言之下,顿亡生死,悟證无上正等菩提,续佛慧命,以报诸佛莫大之恩。
若如此则久久无有不悟之理。
不见善财童子从文殊发心,渐次南行过一百一十城,参五十三善知识,末后于弥勒一弹指顷,顿亡前来诸善知识所得法门。
复依弥勒教思欲奉觐文殊,于是文殊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曰:「善哉善哉,善男子!
若离信根,心劣忧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
于一善根心生住著,于少功德便以为足,不能善巧发起行愿,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乃至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所行,如是境界。
若周遍知,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说,若分别,若證知,若获得,皆悉不能」。
文殊如是宣示善财,善财于言下成就阿僧祇法门,具足无量大智光明。
入普贤门,于一念中悉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诸善知识,悉皆亲近,恭敬承事,受行其教。
得不忘念智,庄严藏解脱。
以至入普贤毛孔刹,于一毛孔行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与普贤等,诸佛等,刹等行等,及解脱自在悉皆同等,无二无别。
当恁么时,始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为菩提,回无明为大智。
如上这一络索,只在当人末后一念真实而已。
善财于弥勒弹指之间,尚能顿亡诸善知识所證三昧,况无始虚伪恶业习气耶?
若以前所作底罪为实,则现今目前境界皆为实有,乃至官职富贵恩爱悉皆是实。
既是实,则地狱天堂亦实,烦恼无明亦实,作业者亦实,受报者亦实,所證底法门亦实。
若作这般见解,则尽未来际更无有人趣佛乘矣。
三世诸佛、诸代祖师、种种方便,翻为妄语矣。
承公发书时,焚香对诸圣及遥礼庵中而后遣,公诚心至切如此。
相去虽不甚远,未得面言,信意信手,不觉忉怛如许。
谁若繁絮,亦出诚至之心,不敢以一言一字相欺,苟欺公则是自欺耳。
又记得善财见最寂静婆罗门,得诚语解脱。
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菩萨,于阿耨菩提无已退无现退无当退,凡有所求莫不成满。
皆由诚至所及也。
公既与竹椅蒲团为侣,不异善财见最寂静婆罗门。
又发云门书,对诸圣遥礼而后遣,只要云门信许,此诚至之剧也。
但相听只如此做工夫,将来于阿耨菩提成满无疑矣。
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五,大正藏本。
曹太尉功显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九
宗杲虽年运而往矣,不敢不勉彊力以此事与衲子辈激扬。
一日粥后拨牌子,轮一百人入室,间有负命者上钩来,亦有咬人师子,以此法喜禅悦为乐,殊不觉倦,亦造物见怜耳。
左右福慧两全,日在至尊之侧,而留意此段大事因缘,真不可思议事。
释迦老子曰:「有势不临难,豪贵学道难」。
非百劫千生曾承事善知识种得般若种子深,焉能如是信得及?
只这信得及处,便是成佛作祖底基本也。
愿公只向信得及处觑捕,久久自透脱矣。
然第一不得著意安排觅透脱处,若著意则蹉过也。
释迦老子又曰:「佛道不思议,谁能思议佛」?
又佛问文殊师利曰:「汝入不思议三昧耶」?
文殊曰:「弗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
我初发心欲入是定,如今思惟,实无心想而入三昧。
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
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常与定俱。
佛与祖师所受用处,无二无别。
近年丛林有一种邪禅,以闭目藏睛,觜卢都地作妄想,谓之不思议事,亦谓之威音那畔空劫已前事。
才开口便唤作落今时,亦谓之根本上事,亦谓之净极光通达,以悟为落在第二头,以悟为枝叶边事。
盖渠初发步时便错了,亦不知是错。
以悟为建立,既自无悟门,亦不信有悟者,这般底谓之谤大般若、断佛慧命
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左右具验人眼久矣。
似此等辈,披却师子皮作野干鸣,不可不知。
某与左右虽未承颜接论,此心已默默相契多年矣。
前此答字,极不如礼,今专遣法空禅人代往致敬。
故不暇入善思惟三昧,只恁么信手信意,不觉如许,聊谢不敏而已。
东峰居士陈通判次仲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二、《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九
欲学此道,当于自己脚跟下理会。
才涉秋毫知见,即蹉过脚跟下消息,脚跟下消息通了,种种知见无非尽是脚跟下事。
故祖师云:「正说知见时,知见即是心。
当心即知见,知见即如今」。
若如今不越一念向脚跟下,顿亡知见,便与祖师把手共行。
未能如是,切忌向知见上著到。
士大夫学道,利根者蹉过,钝根者难入。
难入则自生退屈,蹉过则起谤无疑。
若要著中,但将蹉过底,移在难入处,却将难入底,移在蹉过处,自然怗怗地,不作难入蹉过之解矣。
得如此了,却好向遮里全身放下,放下时亦不得作放下道理。
古德所谓「放荡长如痴兀人,他家自有通人爱」,又清凉云「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觉其源流」。
语證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證不了。
而今人才闻恁么说话,将为实有恁么事,便道我證我悟,将出呈似人不得。
一向说高禅,七纵八横,胡说乱道,谩神諕鬼,将谓祖师门下事只如此,殊不知亲證亲悟底。
唯亲證亲悟底人,不假言词,自然与之默默相契矣。
相契处亦不著作意和会,如水入水,似金博金,举一明三,目机铢两。
到这个田地,方可说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不是彊为,法如是故。
近世丛林,邪法横生,瞎众生眼者,不可胜数。
若不以古人公案举觉提撕,便如盲人放却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
将古德入道因缘各分门类,云这几则是道眼因缘,这几则是透声色因缘,这几则是亡情因缘,从头依次第逐则抟量卜度,下语商量。
纵有识得此病者,将谓佛法禅道,不在文字语言上,即一切拨置,噇却现成粥饭了,堆堆地坐在黑山下鬼窟里,唤作默而常照,又唤作如大死底人,又唤作父母未生时事,又唤作空劫已前事,又唤作威音那畔消息。
坐来坐去,坐得骨臀生胝,都不敢转动,唤作工夫相次纯熟,却将许多闲言长语,从头作道理商量,传授一遍,谓之宗旨,方寸中依旧黑漫漫地。
本要除人我,人我愈高;
本要灭无明无明愈大。
殊不知此事唯亲證亲悟,始是究竟,才有一言半句,作奇特解、玄妙解、秘密解,可传可授,便不是正法。
正法无传无授,唯我證尔證,眼眼相对,以心传心,令佛祖慧命相续不断,然后推己之馀,为物作则。
故达磨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是也。
所谓传法者,乃心法也。
心法无形段,所传者前所云我證尔證底是也。
若彼此不證,向心外取證,则有宗旨玄妙奇特,可传可授,便有我会尔不会,生轻薄想,增长我见,如来说为可怜悯者。
妙喜禅无难参易参之异,只要参禅人向未痾已前坐断生死路头直下,不疑佛,不疑祖,不疑生,不疑死。
难参易参,差别在人,不干禅事。
往往聪明灵利汉,多是求速效要,口里有可得说,面前有可得凭仗。
殊不知此事得者,如生师子返掷,在当人日用二六时中。
如水银落地,大底大圆,小底小圆,不用安排,不假造作,自然活鱍鱍地常露现前。
正当恁么时,方始契得一宿觉,所谓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茍未能如是,且暂将这作聪明说道理底置在一边,却向没捞摸处、没滋味处,试捞摸咬嚼看。
捞摸来捞摸去,咬嚼来咬嚼去,忽然向没滋味处咬著舌头,没捞摸处打失鼻孔。
方知赵州老人道:「未出家时被菩提使,出家后使得菩提。
有时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有时将丈六金身却作一茎草。
用建立亦在我,扫荡亦在我,说道理亦在我,不说道理亦在我。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说即有若干,不说即无若干」。
得如是自在了,何适而不自得?
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未有明般若而有贪欲瞋恚痴者,未有明般若而毒害众生者。
作如此等事底与般若背驰,焉得谓之有智慧?
妙喜寻常为个中人说,才觉日用应缘处,省力时便是当人得力处,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
往往见说得多了,却似泗州人见大圣,殊不知妙喜恁么说,正是平昔行履处。
恐有信不及者,不免再四提撕举拖泥带水,盖曾为浪子偏怜客尔。
法智住世书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三、《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乐邦文类》卷四
亿启:近者窃审大师期结社于十僧,约入忏之三载,然赴火光之正受,决取净土于往生。
身见顿空,愿力弥壮。
登莲华之绝品,闻法树之至音,兹事匪虚,先佛所證。
然于俗念,切贮愿心。
诚以大师洞三观之指归,为四众之钦仰,续台岩之慧命,启越绝之度门。
十善诱人,竞敦于白业;
一音扶教,广演于金言。
慈荫普均,道风允穆。
惟极乐之界,盖觉皇之示权,而大患之躯,非智人之所乐,傥存忻厌,即起爱憎。
既萌取舍之心,乃至能所之见,谅惟通悟,夙究真常
盖俯就于初机,冀策发于净行。
伏望因承恩诏,弥广福田,增延住寿之期,恢阐化缘之盛。
仍冀忏期之告毕,略迂法步以相从。
庶效纯陀,恭羞末后之供;
同庆喜,顿释离尘之心。
幸轸瞀蒙,未趋寂灭,切希垂听,颙俟报音。
谨奉咨问。
又书留法智住世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三、《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
亿启:近专驰寓,谅已通闻。
属在疚之方初,固叙怀而未悉。
盖以夙伸劝请,冀永住期。
佥同缁白之诚,密契龙天之愿,允蒙金诺,遐慰蓬心。
惟台岭之秘诠,免虞线绝;
灵山慧命,克广灯传。
社侣相欢,空居迭报,尚虑大师未忘夙念,犹执誓言。
外虽徇于吁辞,中尚存于确志。
况义天初显,化土丛依,祈寿劫之增延,诱根机而寖熟。
利他斯博,报佛为深,虔露寸衷,幸副群仰。
谨修状起居咨问,伏惟照察。
谨状。